文/罗华昌中医
古中医防未病,保民众大健康。图片
经常碰到两种让人头疼的情况:一种是呕吐不止,吃下去的东西搁在胃里很久,最后还是忍不住吐出来;另一种是腹泻没完没了,尤其到了五更天,肚子一阵绞痛,非得拉上四五次才能稍稍缓解。不少患者说,自己吃了不少治脾胃的药,什么温胃的、健脾的都试过,可这毛病就是好不了,年复一年地折腾人。这到底是为啥呢?其实啊,问题根本不在脾胃本身,而是没找到病根儿。
很多人觉得呕吐、腹泻就是脾胃虚寒,一门心思往补脾胃上使劲,可越补越不管用。这是因为大家没明白,脾胃的 “动力” 其实来自肾。打个比方,胃就像肾的 “大门”,脾好比肾的 “粮仓”,这大门能不能顺畅开合、粮仓能不能正常运作,全看肾给不给力。肾里藏着命门之火,这火就像灶膛里的火苗,能温煦脾胃。要是命门火不足,就像灶火快灭了,锅里的东西怎么也烧不熟 —— 胃里的食物没法消化,就容易往上涌导致呕吐;脾不能把食物转化成营养,糟粕排不干净,就会拉肚子。这时候光补脾胃,就像给快灭的灶膛添柴,没火怎么烧得起来?所以啊,脾胃的问题老不好,往往是肾的阳气不够了。
就拿五更泻来说,凌晨正是阴气最盛、阳气刚开始生发的时候,要是肾里的阳气不足,没法顶住这股寒气,肠道就会受刺激,肚子一痛就得跑厕所。而呕吐呢,胃需要阳气来 “腐熟” 食物,肾火不足,胃就没劲儿把食物往下送,搁久了自然就想往上吐。这些时候,哪怕用再多健脾养胃的药,没了肾火的温煦,脾胃还是 “冻” 得没法干活,毛病当然好不了。
想要从根上解决问题,就得既补脾胃,更要补肾阳,让肾火重新旺起来,给脾胃 “供暖”。我常用的一个汤药方子是这样的:熟地炭 30 克,山茱萸炭 15 克,炒山药 60 克,党参 20 克,炒白术 15 克,茯苓 6 克,肉桂 3 克,附子 3 克,五味子 9克。
这里面,熟地炭是核心,它既保留了熟地补肾填精的本事,炒成炭之后又多了份收敛的劲儿,不会像生熟地那样滋腻碍胃,还能帮着止住腹泻;山茱萸炭能补肝肾、固精气,就像给肾加了道 “锁”,不让阳气白白流失;炒山药性子温和,既能健脾,又能补肾,把脾胃和肾的关系拉近了。
再看补脾胃的药:党参、炒白术、茯苓都是常用的健脾药,不过它们在这里不是主角,而是在肾火的带动下发挥作用。就像有了灶火,添的柴才能烧得旺,这三味药能帮脾胃把食物运化开,不再积在胃里引发呕吐。
最关键的是肉桂和附子,这两味药就像 火种,能直接点燃命门之火。不过用量不用大,各 3 克就够,慢慢温补,不会让火气太猛伤了身体。最后加五味子,它能收敛固涩,把补进去的阳气和精气守住,不让它们随着呕吐、腹泻跑掉,帮着止住那些让人难受的症状。
这个方子的思路,就是先把肾这个 火源 弄旺了,再给脾胃 添柴 ,让脾胃在温暖的环境里重新动起来。很多患者用了之后,不光呕吐、腹泻慢慢好了,吃饭也香了,精神头也足了。这说明啊,脾胃的问题看似在表面,根子可能在肾,只有把肾补好了,脾胃才能真正强壮起来,那些反反复复的毛病才能彻底缓解。需要说明的是,文中内容仅为科普相关知识,帮助大家了解相关病症的可能成因及调理思路。中医讲究千人千方,每个人症状、体质不同,用药及加减变化都需结合具体情况,这离不开医生多年的经验积累。因此,切勿自行用药,若有不适,务必找专业中医面诊,遵医嘱调理,这才是稳妥之举。
身体不适不知咋辩证?公众号留言,我为你专业分析
亲爱的各位网友,感谢大家一直以来对本公众号的关注。
在交流中,我发现不少朋友面对身体小状况时,不知如何应对,也不了解自身中医辩证类型,存在健康困惑。
现向大家说明:欢迎在留言区留下健康问题,我会依据中医理论和临床经验,为大家做辩证分析。
但因网络交流限制,无法面对面详细诊断,所以我只能提供辩证思路,不能给出具体用药指导,望理解。
我会每天挑选并回答 几个网友的辩证问题,认真对待每一条留言并详细回复,希望能帮大家了解身体,树立正确健康观念。
本文内容原创,如有转载请标明 “转自中医罗华昌公众号”,侵权必究。最后,希望朋友们再关注《杏仁弘道》及《华康中医综合诊所》两个公众号,里面的内容同样精彩!
版|权|声|明
本站仅提供存储服务,所有内容均由用户发布,如发现有害或侵权内容,请点击举报。启运配资-炒股配资技巧-股票配资评测-哪里可以杠杆炒股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